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法興寺內(nèi)宋代彩塑。記者錢龍攝
黃河新聞網(wǎng)訊(記者周昱麗)作者:馮宗本。
這是一個普通的名字,一個普通匠人的名字。但又是一個特殊的名字,他穿越了百年時光,在今天與我們相見,讓一切想象變得具象,意義非凡。
他是法興寺圓覺殿宋代彩塑的塑匠人。他的作品完成于北宋政和元年(公元1111年),這是同時代同類型題材作品中唯一留下作者名字的一組作品。
法興寺外觀。記者錢龍攝
法興寺,初名慈林寺,始建于十六國時期的后涼神鼎元年(公元401年)。唐上元元年(公元760年),改名廣德寺。北宋治平年間(公元1064—1067年),始稱法興寺。舊址坐落于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慈林山坳,1984年,遷至原址西側(cè)對面的翠云山。
法興寺有“三絕”,馮宗本的彩塑就是其中之一。
宋代彩塑。記者錢龍攝
其中最值得稱道的是,環(huán)墻而砌的佛臺供放著的十二位大菩薩像,這也是現(xiàn)存同時代同類型題材作品中最為精彩的一組造像。
整組作品上承晚唐余緒,造型飽滿,下啟元明新風(fēng),親切安詳。作者用簡約概括的表現(xiàn)手法與精微生動的細(xì)節(jié)刻畫,準(zhǔn)確地傳達(dá)出宋塑菩薩悲天憫人、深沉圣潔的母性情懷,被譽為“東方維納斯”。
除了宋代彩塑,“法興寺三絕”中的另外兩“絕”,分別為石舍利塔與燃燈塔。
“法興寺三絕”之一——舍利塔。記者錢龍攝
舍利塔,始建于唐咸亨四年(公元673年),是我國現(xiàn)存唐代古塔中的孤例。它是一座樓閣式與四門塔式的組合建筑,人們感嘆它“似塔非塔,似殿非殿,似樓非樓”,造型別致,結(jié)構(gòu)奇異。但也正因如此,更能展現(xiàn)出當(dāng)時匠人的巧思,使其兼具塔的錯落美、殿的方正美、樓的層次美,城堡的堅實美與閣樓的小巧美。
“法興寺三絕之”一——燃燈塔。記者錢龍攝
燃燈塔,建于唐大歷八年(公元773年),國內(nèi)現(xiàn)存只有3座唐代燃燈塔之一。但這座保存最完整、做工最精細(xì)、結(jié)構(gòu)最精巧。相傳塔上部塔室中點燃油燈,即使四面開窗,塔內(nèi)的油燈長明不滅。此外,燈臺上浮雕圖案所涉及到的唐代內(nèi)容,涵蓋了古、今、中、外,佛、儒、道、俗八個方面,堪稱一座微型的唐代石雕博物館。
法興寺“三絕”,以及千千萬萬的傳世作品,都是無數(shù)像馮宗本這樣的匠人,以扎實的功底、精妙的巧思鑄就而成。相比其他匠人,馮宗本是幸運的,我們記住了他的名字,而更多的匠人并沒有留下名字,唯有超高的技藝和絕佳的審美,不斷帶給我們驚喜。保護和利用好這些珍貴的作品,就是對他們最好的銘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