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月27日,中央廣播電視總臺“央博”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“何以文明——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數字藝術大展”啟動儀式在京舉行。中宣部副部長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長慎海雄,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、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出席,并與嘉賓共同啟動展覽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編務會議成員兼總經理室總經理彭健明,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、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、中國社科院歷史學部主任王巍在活動上致辭。
2022年5月27日,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發(fā)表重要講話。總書記強調,中華文明源遠流長、博大精深,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,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,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,也是中國文化創(chuàng)新的寶藏??倳浀摹??27”重要講話,極大激勵了廣大文物工作者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上扎實奮進。
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蘇士澍題寫展名
彭健明致辭時表示,啟動“何以文明——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數字藝術大展”,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文化數字化戰(zhàn)略、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創(chuàng)新實踐。展覽借助沉浸式、數字化的方式,將中華文明起源發(fā)展的歷程,以及各個時期的歷史場景、發(fā)明創(chuàng)造等展現出來,讓大眾更加直觀、形象地體驗和感受中華五千年歷史文化,助推文物藝術更好地走進百姓生活??偱_愿與社會各界一起,依托強大的傳播平臺和豐富的內容資源,沿著中華文明長河流淌的方向,共同對“華夏大地何以中國、中華民族何以偉大、中華文明何以不朽”持續(xù)作答。
王巍指出,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階段性成果展現了早期中國的形成與發(fā)展??脊沤缂訌姸鄬W科聯合攻關,更多的學術課題設置和主動性考古有序展開,努力推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取得更多成果。此次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國家文物局合作舉辦的“何以文明”大展,對廣泛宣傳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,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具有積極意義,將教育引導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更好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,不斷提升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和感召力。
據介紹,“何以文明”大展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——“央博”數字平臺推出。展覽首次利用數字化技術構建移動化、全沉浸、交互式的時空框架,實現“崇龍尚玉”紅山遺址、“文明圣地”良渚遺址、“玉華萌發(fā)”凌家灘遺址、“荊聲玉振”石家河遺址、“禮出東方”焦家遺址、“最初中國”陶寺遺址、“王者圣城”石峁遺址、“華夏主脈”二里頭遺址、“商邑翼翼”殷墟遺址、“古蜀之光”三星堆遺址10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重點考古遺址復原的線上展出,通過自由探訪文明成果、親身體驗祖先生活,再現“中華何以五千年”的偉大輝煌。
“央博”數字平臺還將攜手地方博物館或文旅局,利用VR/AR、裸眼3D等技術,打造線下沉浸式數字展覽,讓用戶真切觸摸到早期中華文明的脈動,完成難忘的“精神還鄉(xiāng)”與“文化尋根”之旅。
央博數字平臺于2022年7月上線運行,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孫曉云為央博題名。
國家文物局有關司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相關部門負責人等出席活動。中國文物學會、遼寧省朝陽市牛河梁遺址博物館、杭州市良渚遺址管理區(qū)管委會、杭州市良渚博物院、安徽省含山縣委、安徽省含山縣凌家灘遺址管理處、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、山西省臨汾市陶寺遺址管理中心、河南省文物局、河南省洛陽市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、四川省德陽市廣漢三星堆遺址管委會等有關單位負責同志參加活動。